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3D打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日常診療中,并在多個領域體現出了巨大優勢,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發展,尤其是在骨科手術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高新技術與醫療技術相結合,較好地解決了傳統骨科手術“看不見、打不準、拿不穩”的難題,讓手術方案規劃更加科學合理,手術操作過程更加得心應手,更讓患者獲益良多。
近日,山東省立三院關節與運動醫學外科采用“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為一例左膝關節畸形患者施行膝關節置換術,幫助一個家庭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
20年前,50歲的張先生因一場意外造成左股骨遠端骨折,受當時醫療條件的限制,雖然骨折部位愈合,但卻留下畸形。這些年來,張先生飽受膝關節畸形疼痛的困擾,起初只是腿伸不直,后來逐漸加重,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只能臥床。
隨著歲月的推移,張先生膝蓋疼痛愈演愈烈,幾乎用盡了各種保守治療方法,還是不能緩解病痛。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張先生來到我院關節與運動醫學外科就診。
關節與運動醫學外科副主任醫師蘇文珍接診后,為患者進行了詳細檢查,發現經過長期積累,患者左膝關節破壞程度非常嚴重,且罕見,已形成嚴重畸形,關節極度不穩定,骨缺損和骨質疏松也很嚴重。同時,患者常年服用激素類藥物,手術風險和治療難度非常大。
手術換膝,解除病痛,成為治療的當務之急。關節與運動醫學外科團隊在科主任林永杰的帶領下,與影像中心、麻醉科、手術室多次進行會診討論,論證評估手術風險,制定周全的手術方案。針對患者嚴重變形的膝關節,手術團隊決定采用“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
蘇文珍介紹,這項技術是通過影像中心的薄層CT掃描,獲得患者的下肢準確數據,借助電腦人工智能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將術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前進行預判及處理,然后應用3D打印機將設計的模型骨及導板打印出來,在手術中進行參考及定位,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手術的風險,并提高了手術成功率。
手術方案很快得到了患者與家屬的認同,手術如期開展。術中,蘇文珍副主任醫師團隊主刀,在暴露關節后,直接使用手術導向器與張先生的關節面匹配,進行切骨操作,無需傳統手術的復雜步驟。置換的膝關節假體與患者的真骨高度貼合,手術用時約3小時,順利完成。
術后,張先生病情恢復迅速,傷口愈合良好,肢體外觀及功能徹底改善,3天后便康復出院。
蘇文珍表示,科技以人為本,人工智能、3D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大大提升了手術治療效果,讓患者最大獲益。山東省立三院關節與運動醫學外科團隊一直致力于專業領域的發展和先進醫療技術在骨科診療中的應用,努力為患者帶去更精準、安全、高效、微創的診療體驗。該技術的成功應用標志著關節與運動醫學外科在精準醫療數字化技術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人工膝關節置換水平再上新臺階,為更多膝骨關節炎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