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手術室內,只能聽到監護儀在“嘀嘀”作響,一邊是外科醫生使用的腹腔鏡,一邊是內科醫生常用的胃腸鏡,在所有人的全神貫注下,胃腸外一科與消化內科醫生聯手,一舉成功“擒拿”張大爺(化名)體內的兩處腫瘤。雙鏡聯合的精準化、微創化治療,讓患者與家屬贊不絕口。
7旬老人便秘一個月
檢查后竟發現體內有兩處腫瘤
73歲的張大爺一個月前出現便秘、腹痛的癥狀,在家人陪同下,來到山東省立三院(山東省消化病醫院)胃腸外一科問診。
胃腸外一科副主任孫杰接診后,經過仔細查體,初步診斷為: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占位,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對癥治療,安排張大爺入院完善相關檢查。憑借多年的診療經驗,孫杰對張大爺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非常擔憂,特意邀請了消化內科醫生為患者進行了胃腸鏡檢查。
患者在內鏡中心很快完成了胃腸鏡檢查,根據快速病理檢驗,診斷結腸占位為“乙狀結腸癌”,意外的是,在胃鏡檢查中還發現了新問題,患者胃里有一個腫瘤,初步考慮為“胃間質瘤”。
“瘤體雖然不大,但是位置比較刁鉆。”孫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通過檢查發現張大爺胃部的腫瘤長在了胃底小彎側近賁門處,這個位置如果直接進行內鏡切除,術中可能會有穿孔風險,而外科手術切除又難以保留賁門,不但創傷大、恢復慢,而且術后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
臨床上,乙狀結腸癌通常需要外科切除根治性手術治療,但胃里這顆間質瘤怎樣處理才對患者最為有益呢?
“雙鏡聯合”精準定位
精妙的手術配合讓患者最大獲益
為了讓老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胃腸外一科主任董淑曉團隊和消化內科主任李曉沛團隊進行了多學科(MDT)會診討論,對手術方案進行了充分論證和綜合評估,并結合患者家屬意見,決定為老人實施“雙鏡聯合”——腹腔鏡和胃腸鏡聯合手術。
孫杰介紹,隨著胃腸鏡技術、腹腔鏡技術以及手術器械的進步,“雙鏡聯合”的治療模式顯著減少了患者的創傷和痛苦。胃腸鏡和腹腔鏡,前者是軟鏡,后者是硬鏡。手術中,軟鏡在胃腸腔內,硬鏡在胃腸腔外,“里應外合”,在顯示屏幕上清晰的顯示出病灶部位、大小、形態、生長方式以及與賁門、幽門等重要結構的距離,從而讓手術方案得到更加精準化的實施。這種手術模式切除息肉或間質瘤,既精準又盡可能保留健康的胃腸組織,同時確保賁門和幽門等正常關鍵結構不受破壞。
經過細致充分的術前準備,在麻醉科、手術室的全力保障下,胃腸外一科主任董淑曉、消化內科副主任李君山共同主刀,歷經4個小時,順利完成了結腸與胃部兩處腫瘤的根治性手術。術中出血極少,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術后第二天上午,張大爺便能下床活動,不久即康復出院。
此次“雙鏡聯合”治療消化道腫瘤手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院多學科協作診療能力顯著提升。下一步,醫院將繼續加強團隊合作,為更多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更多科普
孫杰介紹,治療消化系統的腫瘤,傳統的外科手術往往是采用大的切口,然后根據術中手的觸摸判斷腫瘤位置及切緣,而腹腔鏡微創手術雖然創傷很小,但由于缺乏觸感,對于腫瘤特別是早期較小的腫瘤難以定位,有時因不能準確定位,擔心賁門誤傷而可能直接行近端胃切除術,這樣不僅擴大了手術范圍,而且術后胃食管反流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雙鏡聯合技術是近年發展迅速的腔鏡和內鏡聯合技術,能夠發揮腔鏡及消化內鏡的各自優勢,為彼此創造出有利的條件,彌補了單一內鏡或腔鏡的不足,創傷小、療效好,進一步拓展了微創技術的應用領域。
自2020年經省委編辦批準,依托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成立山東省消化病醫院以來,胃腸外一科和消化內科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默契配合,應用“雙鏡聯合”技術,為大量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獲得了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現代微創治療的理念。